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

作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8-01 投稿时间: 点击量:350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认识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如何用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指导工作?如何把握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本原则?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弄明白了,就会把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就会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作了深刻阐述。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个层面,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应有之义。这是从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职能职责的角度来讲的。对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政治学习、政治要求,也是业务学习、岗位要求。

首先,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职能定位来看,无论是“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促进党的理论研究和党的实践研究相结合”,还是“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都突出了党的理论研究这一重要内容,都表明了党的理论研究是党中央赋予我院的重要职责。而要搞好党的理论研究,当然先要学习好党的创新理论。

其次,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历史沿革和工作成果来看,更能清楚地得出这一结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成立于1980年,多年来,撰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等,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原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于1980年,多年来,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集,撰写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年谱、传记,还编辑了建党以来系列重要文献选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摘编、选编和著作集,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文本。原中央编译局成立于1953年,多年来,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列宁全集、选集、专题文集,斯大林全集、选集、文选,等等,承担中央重要文献对外翻译,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工作和工作成果一直以来就是为党的理论武装服务的。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院职能职责所在,就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天然使命所在。

第二个层面,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内在要求。这是从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内在规律的角度来讲的。对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无论是搞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还是从事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研究的、编辑的、编译的、宣传的,都是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因此,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内在规律上来讲,就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与史学的关系问题。

学习理论有什么用?为什么搞党史和文献工作要学习理论、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呢?清朝一位著名学者曾说:“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意思是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解经,加深对经的理解,就不会仅限于章句字面的含义。这实际上强调的是理论经典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个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地传承到今天。这其中,中国史学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中国史籍卷帙浩繁,仅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就有3249卷、4000多万字,此外各类史书更是不计其数。这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中国史学著作的体例最早是编年体,《春秋》就是这种体例。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一种新体例——纪传体。南宋人袁枢撰写《通鉴纪事本末》,使用了纪事本末体。中国史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留下的大量史书主要是这三大体例。到了近代,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研究史学的理论方法传入中国,出现了新史学。梁启超等人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鸟瞰式”或“飞机式”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只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这是看不清历史规律走向的。看历史就“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都极其清楚”,也就是说看历史要有宏观感,这实际上接近于后来讲的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观察世界、观察历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李达等人写出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后,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一批史学家写出又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二个高潮。范文澜写出《中国通史简编》后,毛泽东同志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给研究者一个望远镜、显微镜、解剖刀。没有这个理论武器,只能看到现象而不知道本质。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研究方法上有过一个争论:研究历史应该用什么方法,到底是论从史出还是以论带史?这两种不同观点争论得很激烈,而这两者不可偏废。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历史上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史记》的特点之一,是写完一个人物后对其进行点评,常见的形式是“太史公曰”。《资治通鉴》在叙事之后,在关键处也附有“臣光曰”,评价其得失,以为鉴戒。撰写党史著作,不能只是堆砌史料,需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这就是以论带史、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样的史书才能吸引人,才能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益。之所以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因为这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看家本领。

第三个层面,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这是从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性质的角度来讲的。党史和文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既是忠实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也是精准掌握政策、扎实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史和文献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

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强调党的文献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文献,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对这些文献进行编辑、研究和宣传,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原则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强调党史研究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研究者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统一。强调文献工作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在政治上把好关,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

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主责主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如既往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进一步抓好,把精品意识提高到推动党的文献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强调整个党史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看党史研究水平高不高,成果多不多。强调要把党的领袖人物宣传好、维护好,把党的文献编辑好、出版好,把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好、阐释好。强调要认真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特别是我们党处理复杂局面、进行科学决策的经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好务。强调要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力度,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着力点。

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以此为指导去进行党的历史研究和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强调要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路。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强调要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调党史工作只有不断培养造就大家、名家,才能实现精品力作荟萃。强调做好文献工作,关键在人,在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调要稳定和加强现有队伍,大力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抓紧培养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是党要管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强调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不断开拓前进,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强调各级党委要进一步重视党史工作,切实摆上议事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关心和支持党史部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史部门在党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的重要性,为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了重要组织支撑。

总之,对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做好工作的岗位需要、本职内容,也是做好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武器,更是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理想信念、使命情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根本在于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时,同一名大学生谈到在梁家河读《资本论》时的经历,其中一条重要体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厚的读薄,薄的读厚”,秘诀就在于熟练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抓住了立场观点方法,就抓住了理论学习、理论武装的灵魂。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掌握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这个要求适用于所有党员干部群众;第二个层面是把握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弄清理论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思考的、怎样得出结论的,这个要求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如果不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就不能发挥作用。对于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如果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不能上升到第二个层面,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就只是叙述历史现象,搞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无法说服人。党史和文献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掌握理论内容,更要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这可以从佛教中土化的历史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中窥见一斑。

先看佛教中土化的历史过程。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创立,500年后也就是在汉朝时传入我国,大约1000年后也就是在隋唐时,佛教适应我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土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佛教中土化的过程很漫长,这段历史给我们很多启示。佛教传到我国后形成了很多教派,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是最具中土化特征的典型代表。禅宗发展的重大转折是慧能大师推动的。慧能大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悟性很好。一次,针对禅宗大师神秀写的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对应写了另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个偈子得到禅宗五祖弘忍的认可,他将衣钵秘密传授给慧能,慧能开创“顿悟”法门,将禅宗发扬光大。

再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迅速传播,并为我们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又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由此可见,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关键在于把握、运用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二,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每当阐述重大问题时,经常从历史讲起。这是他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是他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论断,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的问题。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对今天有什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关于讲历史的好处,毛泽东同志学习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很有启发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视历史的;二是读史是智慧的事;三是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四是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为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历史、对待历史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党史和文献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一定要掌握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一定要学会历史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揭示历史的本质,才能预见未来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问题。在能不能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历史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方面,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至关重要。正确地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必须有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研究历史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贯通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回顾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二是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党的领袖人物时,必须放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问题时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三是研究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内在联系。四是要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研究和阐述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我们党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时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对党所犯的错误怎么看?关键要看我们党对错误采取了什么态度,是凭自己的力量纠正的,还是依靠别人纠正的。如果依靠别人来纠正,党就没有生命力了。事实是,我们党恰恰是在遭受严重挫折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纠正了错误并再度奋起。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党不仅能够在顺境之中阔步前行,也能够在逆境之中逆势而上,在绝境之中绝地重生,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具有极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目的运用历史和把握历史的问题。正确地学习和对待历史,科学地观察和研究历史,最终目的都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中获得历史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历史问题,都不是为了历史而讲历史,而是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大局,着眼于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视角看改革开放,从历史的视角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历史的视角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从历史的视角看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等等。

抓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的特质和历史思维的特性,对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会大有帮助、大有裨益。

第三,在这次主题教育中,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是因为它本子多、本子厚,最根本的是它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写出来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重要著作中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这段话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思。我们学习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否则就会“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也指出:我们“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学习这一重要思想,重在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学习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把“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求领会深、领会透,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因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这一重要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六个必须坚持”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新时代表达,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展开。

总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学习其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更全面准确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真正使这一重要思想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党史和文献工作

陈云同志讲:“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要抓住三点:一是抓住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系统论;二是抓住两点论,就是要讲辩证法;三是抓住重点论,也就是要着眼于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一个是系统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进行系统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学习掌握系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定位,进一步把握党史和文献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及其要求,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全面发展。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切实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把握形势谋大事,始终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主动把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定准坐标、找对座次,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把党史和文献工作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空交汇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和谋划。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历史任务,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拓展的广阔空间,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的时代机遇,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重大课题,深刻把握团结奋斗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

结构性是系统的另一基本特征。系统的功能不仅决定于组成系统的要素,还决定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系统组成要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结构变化决定了系统功能的变化。比如,2018年3月,党中央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五年的成效,就不是简单的1+1+1了,就会愈发感到党中央作出这项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是无比英明的。这就好比把三条船打造成了航空母舰。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我院职能职责定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批准的“三定”方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具有11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等,都是我们的主要业务。那么,我们在谋划、部署、推进工作时,就有一个优化结构的问题,就要注重和善于从全局和整个系统出发,看各项工作举措是否符合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整体和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动态平衡性,全面履行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职责。

层次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征。系统有大中小之分,多个小系统构成一个中系统,多个中系统又构成一个大系统。系统的层次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系统中的一个局部、一个小系统,离开了这个大局、大系统,党史和文献工作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同时,在党史和文献工作这个系统内,作为局部的业务工作和机关党建、行政后勤等工作,又各自相对独立地构成一个个小系统。同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各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级党史和文献部门的工作各自也是一个系统。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及分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及分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索引学会的工作各自也是一个系统。学习系统的层次性这一基本特征,就要充分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这些局部、小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好每个方面和每个层级的工作。

开放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征。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并凭借这种交换和传递,维持自身的运转。系统的开放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主动请进来、走出去,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格局。我们要加强党史系统的指导协调、上下联动和横向交流,以共同开展大项目和跨区域课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党史和文献资源的统筹整合,更好发挥党史和文献工作队伍的整体力量;要坚持请进来,加强同党政机关各有关部门、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文博、军队等系统的纵向联系与横向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研究和编译课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勇于走出去,在现实生活中认领任务、寻找题目,扩大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要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境)外关于党史和文献研究的动向和信息,积极开展和参与国(境)外学术合作交流活动,不断拓展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广度。

第二个是两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坚持两点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把握各项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统筹兼顾,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协调发展。就像人走路一样,只有迈开双腿,甩开双臂,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远。

在推进党史和文献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重要关系。首先要紧扣职能定位,把握和处理好履行研究部门职能与履行工作部门职能的关系。履行研究部门的职能,必须把握和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学术研究的工作方法推进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工作,需要静下来、坐得住;履行工作部门的职能,则必须按照党委工作部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工作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需要动起来、走出去。这就要求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抓好,全面履行好党史和文献部门的职能。

由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两大职能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关系。从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业务工作看,要把握和处理好主要业务工作与延伸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业务工作,可以分为主要业务工作和延伸业务工作两个部分。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等工作,对于夯实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主干。党史遗址保护和纪念场馆建设、红色旅游、党史题材作品审读等工作,都是建立在主要业务工作的基础上,是这些工作的延伸和应用。把握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牢牢抓住主要业务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全面发展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又要重视延伸业务工作,加大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提升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价值。

从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主要业务看,还要把握和处理好深化研究与宣传教育的关系。没有深入的研究,就难以完成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和理论的任务,难以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党史和文献方面的工作,在学术界也就没有声音和地位,就很难立得住。开展宣传教育,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赋予党史和文献部门的重要职责,离开了宣传教育,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资政育人作用的发挥就会大受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是开展宣传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要看到宣传教育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的促进作用。

推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把握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关系,讲求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第三个是重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同时,善于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善于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抓住重点、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中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着力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推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编辑编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宣传。核心就是力量,思想就是旗帜。党史和文献部门在宣传维护党的领袖形象、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肩负着重大使命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编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这个首要职责,把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崇高风范、维护党的领袖结合起来,才能教育引导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第二项是党史研究。党史研究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多年来,各级党史和文献部门坚持把党史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党史研究成果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党史教材、党史读物以及其他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与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辉煌成就还不相称;在提升党史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这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党史学习教材。今年2月,《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英文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文版出版发行之后,我院完成的又一项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可以说,这两部书为国内外读者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但要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仅有普及性的通史著作还不够,广大读者尤其是希望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的读者会感到还不够用、不“解渴”。特别是党史研究、教育、宣传工作者,以及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他们还需要更多有深度的党史教材。如果把我们党的历史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可以看到这棵大树挺拔的主干,而如果要进一步看清大树的枝繁叶茂,还需要推出更多融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党史著作,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必须按照重点论的要求,继续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出成果、出优秀成果作为硬道理,在深化党史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推出能产生广泛影响的拳头产品。

第三项是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靠谁来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建设。对这个问题,各级党史和文献部门高度重视,探索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但是,当前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中领军人物还不够多,党史和文献研究的大家、名家还比较少,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优秀党史和文献工作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始终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不懈为之努力。

以上三个重点,从原则上、大的方面来说是这样。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其侧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段时期内要确立一个重点,集中精力突破,一件接着一件干,干一件成一件。比如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结束后,我们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紧接着,我们又出版了英文版,86万字4本书的工作量,我们经过努力半年就完成了。再比如,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著作,首先推出中文版,然后迅速推出英文版,紧接着出版法文版。我到西非出访,探索怎么去宣介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在那里举办了一个首发式和一场座谈会,效果非常好。回国后,7个语种的外文版,每一本书30万字,我们全都翻译出来了。再比如,党史基本著作第一卷编写完成之后,编写第二卷就成为重点;第二卷编写完成之后,编写第三卷就成为重点。当前,随着党史基本著作第一卷、第二卷的编撰出版,编写后续卷次的任务已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把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史研究上来。

当然,我们强调的重点,是两点论中的重点,强调这三项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工作。比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工作规划(2023—2027年)》,等等。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部署,科学筹划,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四、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应把握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对党史和文献工作有了一些规律性认识。这就是:必须坚持看齐核心、维护核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必须坚持守土有责、担当作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一贯要求,必须很好地把握和运用,切实体现到今后的工作之中。

1939年7月,华北联大和抗大的一些学员要到前线去,毛泽东同志到延安桥儿沟为大家送行。他说:你们到前线去,我来送行。姜太公下山时,元始天尊送给他三样法宝,一样是杏黄旗,一样是打神鞭,另一样是四不像的坐骑。你们要到前线去了,我也送你们三件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有了这三件法宝,你们就可以战胜敌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党史和文献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也形成了四个法宝,即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实事求是、资政育人、脚踏实地。这四个法宝,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应该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一个法宝,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根本政治方向。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工作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编辑、研究、翻译、宣传、征集、审稿等工作,都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政治性很强的党的工作。政治属性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属性,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要求。如果认不清政治方向、站不稳政治立场、守不住政治原则,离开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事业的忠诚,我们的一切工作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党性、政治性、科学性相统一,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用党史讲好政治、用政治检验成效。就要严格遵循三个历史决议,严格遵循党中央关于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判断和论述,牢牢把握党史和文献研究的正确方向。

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就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落实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守好“主阵地”、种好“责任田”,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同一切歪曲党史、国史和丑化党的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错误倾向、错误言行作斗争。

第二个法宝,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我们的成果有质量、有价值、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根本所在。

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史实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把判断和立论建立在史实真实可靠、研究深入细致的基础之上,使我们拿出的每一份历史资料、每一个研究结论、每一份论证意见都立得住、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做到言必有据、言之有物,从而正确认识、全面记载和客观反映党的历史。

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通过把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去考察、分析和研究,切实弄清楚历史发生的原因和变化的条件,弄清楚偶然性中的历史必然性,弄清楚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既准确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客观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让读者感到可读、可信、可取。

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利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的新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深化重要领域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成就。

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不足,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使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第三个法宝,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目的在于服务现实。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做得怎么样,归根到底要用资政育人的实际效果来衡量、来检验,要看它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党和国家决策的咨询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发挥得如何。

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始终把编辑好出版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作为首要职责,始终把翻译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庄严使命,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领袖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牢牢把握直接为党中央决策服务的重大任务。聚焦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立足自身优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思想分量、对策质量、价值含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和启示,充分发挥重要决策参考作用。

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深化宣传教育,持之以恒用正确党史观凝聚思想共识。自觉把党的历史和文献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历史自信、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贡献力量。

第四个法宝,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党史和文献工作非常辛苦、清苦,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才能出成果。党史和文献工作又是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就必须传承好党史和文献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不虚浮、不急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要敬业。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钻一行、成一行;只有把党史和文献工作作为崇高的事业去奋斗、去追求,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饭碗和谋生的职业,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和敬业。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经说过:“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下雄心壮志并为之奋斗,就会充满无限激情,就会永不懈怠。所以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必须把党史和文献工作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去奋斗、去追求,干出信仰的味道、党性的特征、内生的动力、价值的所在。

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要有高标准。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比如,校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千万不能将出版行业万分之几的差错率作为工作要求。一旦错字出现在关键处,就不仅仅只是个工作差错、业务差错,更是政治差错。在安排校核时,要求同志们唱校、对校、反复校、交叉校等等,不能少于八遍,上不封顶。千万不敢懈怠、不能偷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要有一种韧劲。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保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恒心,才能摒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第一个就是不要怕吃苦,特别是年轻人,吃苦历练你的本领,经一事,长一智。如果不愿意参与实践历练,不去吃苦,不肯吃梨子,就永远不知道梨子的味道。要像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的那样:“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第二个就是不要怕吃亏,吃亏提升的是你的境界。有些人进行个人发展设计的时候往往奉行精致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一点点利益都要去争,还争得不亦乐乎。实际上,不争是最大的争。有的时候姿态高一点,把机会、荣誉让出去了,你一定会得到周围的群众,包括你的领导、同事们的好评。愿意和你相处的人多了,你的机会自然就多了,这是一个辩证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说起来很简单,但能够做到、能够把它做好并不容易。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一定会行稳致远。只有把心思凝聚在党的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党史和文献研究、著述上,勤于学习、积累和思考,勤于刻苦钻研,“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把冷板凳坐热,才能在默默无闻之中打牢基础,最终破茧化蝶,到达新的研究高度,拿出精品力作,思想情怀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而言之,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应该把握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就是四句话:把住一个方向——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坚持一个原则——实事求是;明确一个任务——资政育人;传承一个作风——脚踏实地。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四个法宝,一个也不能少,必须始终坚持。

(本文是作者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报告会上的主要内容,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

 

分享到: